范文小秘书 >地图 >工作总结 >

严与青年教师工作总结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时间:2023-12-30 作者:范文小秘书

相关推荐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6篇。

我们要如何消化学习范文的技巧?借助范文是我们找到好办法的最迅速的途径。范文不仅可以给你带来一个好的框体结构,还可以给你提供思路,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如果您需要某方面的信息可以尝试查阅本文提供的参考资料!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篇1

严与爱

许多老师都谈到当一位好老师太难了。需要渊博的知识暂且不说,对学生太严吧,学生对你敬而远之;不严吧,他们又不尊重你。我认为,要想当一位好老师,必须要严,但要严而有度;还必须要爱,但要公正无私地去爱,所谓因爱而严。

一位好老师必定爱学生。因为爱护学生是每位老师首先应尽的责任。一个富有责任感的老师,他会经常把学生放在心上,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关心他们学习、做事、为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用师爱滋润学生的心田。爱学生也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学会去爱。

爱学生先要关心学生。爱学生就要像慈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无私,胸中时刻装着学生,并随时服务于学生。爱学生就要当学生在心理上产生苦恼时,教师及时帮助解开疙瘩,当学生在身体上出现不适时,教师及时帮助寻医问药;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帮助“清理路障”;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不便时,教师及时帮助排忧解难。教师应争取做到:学生哪里需要教师,哪里就有教师的身影。对于学生的得与失、冷与暖、好与恶、喜与悲,教师不仅要记在心上,说在嘴上,而且要落实在行动上。

爱学生就要尊重学生。在诸多爱生的美德中,尊重是爱之核心。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书也好,育人也罢,都是师与生的双边活动,这是一个双向交流的复杂程序,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方能动、另一方被动的生产模式。充分尊重学生既可密切联系师生感情,又可焕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劲头。

爱学生还要理解学生。学生由于年纪小、阅历浅、经验少等多种因素,难免会出现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错误言行。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错误,不能“见到风就想到雨”,不能怒不可遏,动辄训斥,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正确的态度应是:允许学生犯错误,又允许学生改正错误。同时要知道,改正错误不可急于求成,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细致、不懈地扶持。

爱孩子,善于教育他们,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知识。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高于感性的上升到理性的爱。(教育论文 )爱学生,但不是盲目地爱,而应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关注学生的言行,既重视对其优点、成绩和进步的适时赏识、表扬,又重视对其缺点、不足和错误明察秋毫,及时指出、批评、纠正和引导。这就是对学生教育的严。缺少了严,爱便会流于不负责任,教师之爱应包括并表现出对学生的严。

一个好老师也必定是严师。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也是所有教师的神圣职责之一。但绝不可严而无方,严而无度,更不可因严失道,因严损德。整天板着一副臭脸孔,使本来很吵闹的教室一听到他的脚步声顿时悄无声息,这不是严师;在讲课时说一不二,学生必须跟着他的思路走,这不是严师;发现学生成绩不好时大发雷霆,骂得唾沫乱飞,这不是严师;学生犯错,动辄竹棍、耳光、面壁,更不是严师。

严,顾名思义,是严格、严厉、严肃。严师即严格要求学生的老师。我们要求学生在小心、注意、总结、提高中成长起来,就得严格要求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质疑,学会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完成课内外作业。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完成这一过程,而且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长期坚持做好。在学生犯错时我们要及时教育,眼睛要勤观察,嘴要勤讲道理!要循循善诱让孩子明白真正的道理,而不是高压式管理。要严格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小错误,将来才不会酿成大的恶果。

我们应该提倡严,严师出高徒嘛!但我们提倡的严,应当以爱为前提,因爱而严。爱和严似乎是矛盾的,但在教育活动中又是统一的。教师只有先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把他们教好。严是教育过程中采用的一种手段,是教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教师应该把爱和严统一起来,把爱作为严的出发点,把严作为爱的体现。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位好老师。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篇2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分,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的问题。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

1、家长型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认为“服从便是美德”,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保姆型在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就有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姆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暖水瓶型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便是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

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有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这种要求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切不可把这种要求片面地理解为提高成绩,提高成绩片面地理解为多作业,多考试。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有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连学生的节假日也不放过,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使学生根本无法休息而怨声载道,这些班的学生产生了最怕“放假”的心理。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体罚学生的更是大有人在。一些体罚完学生的老师还振振有辞:“打他是对他严格要求,如果不是对他关心,就不会打他了。”这些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违背了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

2、严而有度: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要求过高或离实际太远,就会使要求变得毫无意义,产生“过犹不及”的现象。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距离太近或太远,也就无所谓美了。对学生要求的“度”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距离才能恰到好处,师生关系才会融洽,教育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诚然,教师对学生要“一碗水端平”,要一视同仁。但学生之间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对学生的要求也要相应地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

3、严而不厉: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故意……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结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推动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不听,班主任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辍学等。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篇3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问题。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我们许多班主任常常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班主任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目前班主任对学生爱的方式不当有人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家长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主人“服从便是美德”,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1] [2] [3]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篇4

时下,很多人感叹现在的孩子难管、难教,这是一个现实,但对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和挑战。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教学出色,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更肩负者培养学生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班风形成,除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使班级有内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并确立班级和个人的奋斗目标,使集体和个人能健康、向上、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要在“严”和“爱”上下功夫。下面我就从班主任管理实践中,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毕竟是孩子,不可能没有缺点,不犯错误,因此,要对他们严格要求,“严”并非苛刻,不讲情理,而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他们不良思想和行为表现进行正确、严格的教育和引导。

当班级出现不正常的现象或学生违纪较多的时候,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分析对错利弊,初步拟定教育方案,并选择合理、恰当的方案。例如:在学校每周的操行分数评比中,我发现在纪律方面我班分数较低,到班级调查了解后,得知有几位学生在自习课中表现较差,经常说话,影响周围同学,其中还包括一位班干部,对班级造成的影响极坏,鉴于这种情况,我拟出了几种处理方案:一、自我批评,每人写一份书面检讨。二、团体反思,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三、促膝交谈,心平气和地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班级带来的影响,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作出公平的检讨和保证。为了能让这些同学真正认识到错误,又能在班级起到警示作用,我把侧重点放在了第三种方案上。效果还不错,这几位同学在上自习课时,真的不讲话了,尤其那位班干部对自己要求也严格了许多。

人性化的时代证明打骂绝不是最有效、最好的教育方法,不让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让学生从内心感到老师是在真诚关心他、帮助他,这才是现代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实施中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变痛恨为痛心,变发怒为宽容,变责骂为劝慰,变殴打为抚摸,变罚站为请座,变冷谈为热情。刚才提到的犯错学生,肯定害怕、担心,甚至破罐破摔,看你能把我怎样。此时,你变发怒为宽容,请学生坐下,那怕再桀骜不训的学生也会感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从而为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不安,那么接下去的教育就好开展了。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抚摸,才使石子变得这般光滑剔透。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可以说,一个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刚接四班时,班级情况不容乐观,一进教室,地面一片狼藉,学生熟视无睹,靠训斥肯定无济于事。于是我弯下身去捡地上的纸,当捡到一个学生脚下时,那个学生脸红了,并说:“老师,我来捡。”我笑了笑,点了点头,其他学生都赶忙把自己四周的纸捡到了垃圾筒里。从此以后,卫生保持情况好多了,每当我走进教室,向地面看去,学生都条件反射低头回顾,确保自己周围干净。

生活中不能没有爱,教育更不能没有爱,爱心是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照亮学生未来的灯烛。因此,在我们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要给予他们父母、朋友般的爱。

对学生的爱,是指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状况等,而不是无纪律、无原则的溺爱和纵容。对于班干部犯错,如果轻描淡写的处理,姑且不说班级同学的意见,对今后工作开展也不利。对班干部来讲,他们会认为犯错享受特权,连老师也给面子,而不思过错,骄傲自大,这对他们今后发展相当不利。这不是爱,是害是宠!当然,当班干部犯错时,为避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可根据所犯错误大小,采取适当的形式和场合来教育引导,从而让他们接受教育。

班主任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任何一次过火的指责、无意的歧视,都会给学生带来心理阴影。尤其对个别学生成绩差,行为表现散漫的后进生,班主任更应关心和爱护他们,对他们不嫌弃、不疏远,在处理班级事情时,面对后进生,应谨慎对待,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过早下结论,应以诚相待,循循善诱,和他们交朋友,促膝谈心,消除他们心中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心悦诚服接受老师的批评和教育,自觉去改变自己。他们会感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关心和平等相待,他们会自然觉得你这位教师可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学生毕竟是孩子,虽然你具备了对他们的爱心,但板着脸去教育,学生还是难以感觉到爱,从而不敢接近你、信任你。因此,在教育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爱意。比如,在和学生谈话结束时,摸摸他们的头,拍拍他们的肩,再说句鼓励的话,足以让学生心花怒放,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作为一个教育者,千万不要吝啬微笑,表扬。

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既要严,又要爱,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它们并不矛盾、孤立,而是统一的整体。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篇5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教育是爱的事业,应以学生为主体。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只有正确处理好“严”和“爱”的尺度,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学生才会“信其道,亲其师”,工作才会事半功倍。笔者从事多年班级管理,谈点肤浅的认识:

对学生严格要求,做到以理服人。任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缺点,都会犯错误,班主任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疏导,用宽容的态度、商量的语气,给学生讲明道理,让他感到老师是真诚地关心他、帮助他。

班主任在管理学生时既要严格又要讲究方式、方法。班主任对学生只是严格,不注重管理的方法,从表面上看来,学生能遵守学校和班级的各项制度,甚至做得也好,有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但班主任强硬的态度、武断的结论,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从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要有一定的尺度,不能变为体罚或变相体罚。比如,学生犯错误时,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而不能简单、粗暴处理,让其乐意接受,促其改正,避免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在班级管理中,“爱”体现在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和尊重上。宽容不是姑息、放纵,而是在严格要求下对犯错误学生的理解、尊重,给予他们充分反思的时间和改过自新的机会,最终使其改正错误。比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可以用语言、眼神来传递关爱。在学生失败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成功时,一个肯定、赞许的目光;有困惑时耐心细致地开导;有困难时给予及时帮助;和学生谈心结束,送上鼓励的话语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关心和爱护,自然而然就会感到班主任的可亲可敬,进而相信你,听从你的.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帮助、鼓励、引导,与学生以心换心,真诚相待,用爱滋润学生心田,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又要有一定的距离。班主任在学生心中才会树立起威信,学生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劝导,才会使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班主任只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教育,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爱必严,严必爱”,“严”与“爱”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当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爱和关怀,班级管理便成功了一半。

严与青年教师辩论大赛工作总结 篇6

许多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把握不准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是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失去师之尊严,就是束得太紧,管得太死,以致学生“谈师色变”.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值得研究问题。

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而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复杂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爱是由班主任老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内容上表现在班主任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信任学生,严格地要求学生等。班主任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它蕴含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班主任的爱不仅是个人之间的一种态度,一种积极的肯定情感,它还是一种评价。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反映学生所在集体,甚至是社会对他的某种评价。因此,学生往往把班主任对自己的关怀、爱护、信任等与班主任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的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班主任一句话有时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于是班主任的这种情感实际上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每个学生心目中具有不同寻常的心理份量。由此可见,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对教育好学生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他的座佑铭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班主任教师是真心爱护他关心他,为他操心时,无论你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语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如果班主任没有取得学生的信任,那么即使你教育目标正确,教育方法科学,教育也无法达到期望的结果。因为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老师作用的对象,又随时显示一种“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班主任的教导和要求,都要经过他们情感的过滤或催化。如果师生没有达成信任,学生面对班主任教师的教导就无动于衷,严惩的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和对抗行为。这种感情上的相悖,怎能教育好学生?

我们许多班主任常常埋怨:“怎么我们付出那么多的关怀、那么多的爱心,我们的学生仍不懂礼貌、不尊敬老师、冷漠自私,一点也不理解班主任的一番苦心?”这恐怕就是班主任老师爱的方式不当的原因吧。目前班主任对学生爱的方式不当有人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家长型 这是一种传统的家长式的爱,这种爱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班主任自尊、利已和虚荣的基础之上。表现在班主任言行专制,不尊重学生人格,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学生,学生稍不顺从,则批语训斥,甚至辱骂体罚。因为仍有一些班主任主人“服从便是美德”,对学生实行严厉管束是出于对他们的爱。显然,这种爱是很难被学生理解和认同。

2、保姆型 在班级管理中,有些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近似于溺爱,他们对学生缺乏严格要求和基本期待,事事包办代替,从不轻易放手。对于这种爱,不同年龄、见识的学生看法就有别。年龄稍小的学生认为这是班主任老师对他们最好的关心和爱护,而见识稍多、年龄稍大的孩子会想,不给他们锻炼的机会,是对他能力的剥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姆型”的班主任是“吃了亏”却不见得“讨好”.

3、暖水瓶型 有些班主任爱学生,但表现出来外冷内热。变是像“暖水瓶”一样,内心似火而貌似冰霜。他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但为了维护所谓的威信,在学生面前总是过于严肃,不苟言笑,从不“失态”.这种“暖水瓶型”的爱学生,往往难以让学生感悟,师生情感难以交流,结果学生对班主任是“敬而远之”.

4、势利型 一些班主任对优秀生与差与的爱呈现明显的两级分化。对于优秀生,爱意常常溢于言表,而差生,则完全忽视或冷处理。班主任喜欢优秀生本属正常,但这种爱变为“嫌贫爱富”,则有损教育公平的主旨,不利于学生的'正常发展,更不利于良好班级的形成。

在育人实践上,一些班主任老师对“严”的曲解、误用令人深思。在他们那里,“严”演变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心虽善,动机也好,但严而无格,爱必荡然无存,再不是“严是爱”的范畴,而坠入了“严为害”的泥坑,学生的自尊、人格、上进心被“严”的霜风冷雨击碎。心灵受创伤,心理被压抑,久而久之将形成视“师”如仇的逆反心态。这种“严”,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性扼杀。真正的严应该是:

1、严而不厉 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当必要的。缺乏严格要求,放任自流,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但严格不等于严厉。严厉意味着班主任态度的强硬、武断和偏执,严厉会使孩子产生惧怕、退缩心理。久之,学生依赖性、神经质、故意……等不良心理都会滋生。因此,班主任对学生的态度应该是严格,而不是严厉。

2、严而有格 “格”就是范围、分寸。班主任对学生的要求严但不能超过一定的范围,严要有分寸。同样的错误――作业未做,一惯表现好一学生未定一定有其客观原因,而普通学生就很难说了。班主任对待这样的学生,就不能简单、草率批语完事,而要采用不同方法去严格要求学生,这个不同方法就是格。如果班主任严而无格,乱严一气,乱批语人,势必会有不好的结果。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班主任唯有心里时刻装着学生,学生心里才能有你这个老师尤其结后进生,爱之深切,才能唤起他们奋发向上的勇气、信心和激情。但光爱不严,师生关系极其融洽,像朋友难道不好吗?打打闹闹,嘻嘻笑笑,推动了班主任最基本的尊严,将会造成学生对班主任的要求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因为学生认为反正我和班主任关系好,我不做、不听,班主任又不会怎样,这样,良好的班风无法形成。

班主任对学生一味地严格,不给学生以关怀、体谅,表面上看,学生非常听话,甚至做得很好,学生也能遵守各项制度,在一般人眼中,有良好的班风,是一个不错的班级,但时间长了,学生见了班主任就像老鼠见了老猫一样,害怕之至。学生长时间处于这样一种被动压抑之中,将对学生的身心产生一种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厌学、退学、逃学、辍学等。

班主任对学生不仅要给予关心、爱护、帮助、鼓励、鞭策、指点、引导、开导等,使师生之间关系融洽、自由、和睦,而且要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加管教,使师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唯有做到宽严适度,严爱统一,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质、行为习惯。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爱必严,严是爱”.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 .

本文来源://www.fwry.net/f/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