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小秘书 >地图 >工作计划 >

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4-01-14 作者:范文小秘书

相关推荐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汇总11篇)。

新学期在不知不觉之中悄然而至,教师们需要对新学期的教学有个计划。教学计划能促进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发展。这是一篇编辑为您特意制作的“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请您好好欣赏,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收藏我们的网站随时了解最新信息!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1

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三(1)班的品德与社会课,通过了解,三(1)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但也总会有几个学生顽皮,组织纪律涣散。虽说家庭教育也十分重要,但孩子们接受的品德教育和常规教育大部分还是来自于学校,这就需要老师能耐心地指导,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和常规教育,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督促学生改正缺点。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将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手工和活动课程等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它包括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但主导价值是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总的来说,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碰到的道德问题做出准确的判定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朴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和环保教育。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都参与讨论和交流,大胆发言。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使用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思品教学质量。进一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压力。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1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1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1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1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1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1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2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2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2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附近 我喜欢过年 1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2课时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2

一、 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但也有几个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时数

第一周 我的自画像 2课时

第二周 别人眼中的我 2课时

第三周 心中有阳光 2课时

第四周 温馨的港湾 2课时

第五、六周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3课时

第七周 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 2课时

第七周 说说我们的学校 1课时

第八周 校园里的发现 1课时

第九周 给学校画张“地图 2课时

第九周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 1课时

第十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 2课时

第十一周 看地图,找家乡 1课时

第十二周 家乡的山和水 2课时

第十三周 我的家乡变了样 1课时

第十三周 家乡明天更美好 1课时

第十四周 我喜欢过年 2课时

第十五周 家乡的风味小吃 2课时

第十六周 小城故事多 2课时

第十七周 一起采风去 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3

班级 科目品德与社会 册别 5 任课教师 制定日期

(一)基本情况

班级人数学力基础(上期末检测成绩)

男女合计学科素质

平均分学科素质优秀学科素质良好学科素质合格学科素质待合格

人数%人数%人数%人数%

(二)教学进度

周次教 学 内 容 安 排备 注

1我的自画像2课时

2别人眼中的我2课时

3心中的阳光2课时

4温馨的港湾2课时

5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2课时

6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2课时

7说说我们的学校2课时

8校园里的发现2课时

9给学校画张地图2课时

10在学校工作的人们2课时

11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2课时

12看地图,找家乡2课时

13家乡的山和水2课时

14我的家乡变了样2课时

15家乡的明天更美好2课时

16我喜欢过年2课时

17家乡的风味小吃2课时

18小城故事多2课时

19一起采风去2课时

(三)教学措施

1.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实施教学。

2.紧密联系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实施教学。

3.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教学资源实施教学,并尽量满足初中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热门话题的关切。

4.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融入生活实例之,以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教研(改)项目

怎样合理的将品德教学融入生活的内容,用生活来教育

(五)教导处审查意见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4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五十二人,其中男生二十八人,女生二十四人,平均年龄在8岁左右,他们全部是本学期新转入我校的学生,因此,他们的思想认识肯定是良莠不齐的。学生中好动调皮的比较多,行为规范、卫生习惯也比较差。由于他们大都来自农村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家庭中思想教育,多数学生几乎依赖于学校教育,经过小学几年的教育,绝大多数学生能思想求进。在团结同学互助方面,大部分同学都能够遵守学校和班级纪律,在同学、他人需要帮助时能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有较强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在尊老爱幼方面,同学们能主动向老师问好,尊敬和孝敬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当然也有个别同学依赖性强,生活上自理能力差。也有较少数同学思想行为表现后进,学习缺乏自觉性,在课堂上不注意课堂纪律,在课间做不文明的事,在活动的时候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懂得谦让的同学少了,大多数的同学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会有自私的行为出现,有的同学在家养成的“唯我独尊”的思想很严重,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受周围同学的欢迎,缺乏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技巧。还存在一些同学他们由于年龄小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平时表现得比较内向,不敢与人交流,本学期应加大力度,努力培养他们养成生活自理,学习自觉的好习惯,使他们成为不断进取,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使之成为品学兼优有所进步的学生。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主要进行自我认识与同学关系的教育;第二单元主要进行安全生活教育;第三单元主要进行有关与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第一单元共有五课。一课《自画像》主要是自我认识,通过正确的认识自我,进而认同自我,树立自信心。第二课《同学之间》主要是人际关系的学习,由自我走向人与人之间,主要教育目的在于学会在与人相处中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尊重他人,对人宽容。第三课《他为什么学得这样好?》的主题是学习生活,但切入的角度仍然是人际关系:从班上学得好的同学切入,再转向自己的学习。第四课《同样是学习》则是学习的拓展,将学习由学校里的学习、书本知识的学习拓展到生活中的学习。第五课《我不耍赖皮》主要的教育意图在于促进儿童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民主参与规则制定的意识。

第二单元共有三课。一课《平安回家》的教育主题是交通安全,从认识交通标志入手,通过扮演交警、设计交通安全标语、讨论和玩交通安全棋等方式进行;第二课《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的教育主题是水、火、电等安全使用问题,涉及意外事故和自护自救,旨在培养儿童的安全意识;第三课《心中的110》是对课程标准的拓展,因为儿童的安全不单是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儿童身体的伤害,一些人为的社会因素对儿童身心的伤害同样值得注意。

第三单元共有五课。第一课《家庭树》主要是对家庭结构的认识与理解,着重对家庭概念和家庭关系的形象化的认识;第二课《父母的疼爱》的教育主题是家庭亲情,目的在于让儿童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疼爱;第三课《现在的我能做什么?》的教育主题则是儿童对父母的关爱与体贴,教育儿童为父母分忧,有家庭责任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第四课《家庭的记忆》的教育主题是儿童自己的成长与家庭发展变化的关系,使儿童形象化地认识自己家庭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第五课《我想要我能要》的教育主题使合理消费,实际上也是从另一侧面对儿童进行关心家庭、体贴父母的教育。

教材中的课文在类别上有所不同,有的侧重认知发展、有的侧重情感体验,有的侧重美的欣赏,有的侧重理性辨析。它们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告诉学生一些生活的事实和知识,扩大和提高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在这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态度,获得相应的生活能力。

2、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反思而总结提高,巩固和扩大其中积极有益的经验因素。

3、帮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和体验中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感受他人,提升心灵的体验。

4、设置一定的情景,使学生获得走向他人心灵的通道,经验他人的经验,体验他人的体验,提高移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

5、以某些案利,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辨析能力,学习理性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愿望。

6、运用人类(古今中外)已有的精神文化成果(包括文学、传记、传统习俗、格言、警句等),使他们得到心灵的感染和熏陶,从中获取生活和人生智慧的美的启迪。

课文的设计都要求儿童认知、体验、欣赏、反思、移情等心理结构的综合参与、全身心投入。

三、教学目标要求:

1. 教学目标2. :本学期本科及格率达到100%,3. 优分率达到100%。

4. 教学要求:

(1)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扬自己的优势,有自信心。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对人宽容。

(2)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羞耻感,爱惜自己的名誉。学习

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感受与同学间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帮助。

(4)珍惜时间,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

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舞弊。

(5)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

规则和学校纪律。

(6)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理解公平、公开、民主、平等

在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培养现代民主意识。

(7)了解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初步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爱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

(8)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

会家庭成员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

孝敬父母长辈。

(9)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尽量少给父母添麻烦;关心家庭生活,

愿意分担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10)知道家庭经济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具体实施措施:

5. 深钻教材,6. 按教学“六认真”的要求严格执行。仔细研究教材、

教参,探究其中最易接受的教育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7. 以情感人,8. 情理交融,9. 以此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10. 提高学习

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坚持正确引导。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把课堂中所感知的情感、道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4.开创一些鲜活、明快的专栏、班报,及时表扬先进,引导同学们改正陋习,养成举止文明的良好习惯。

5.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

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格言,举办展览,观看电影,等活动,并安排学生写调查报告,总结等,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时效,

6.认真上好晨会,班会,主题队会,抓住思想教育工作。

7抓好“文明星”评比工作,让榜样起到示范作用。

8.家校联谊,共同抓好孩子们的思想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9.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0.教学中多鼓励,多表扬,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为学生做表率。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5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绝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7%.但也有个别学生,组织纪律涣散,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根据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6

一、基本情况:

本级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集体观念浓厚,有较好的班风、学风,学生间能相互帮助。积极参加各项有益活动,课后自觉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有小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自觉性,有时放松自己的要求,违反课堂纪律,课后不复习,故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本学期结合实际情况,想方设法,把学风、班风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教育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集体观念、爱国主义、尊师守纪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形式。

三、教学措施:

1、坚持正面教育,采取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2、结合思想品德教材特点,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灵活学习《小学生守则》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3、以主题班会的活动课形式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得到思想教育。

4、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以法治教,扬教育新风。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本要求,把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落实到严格执行素质教育要求的实际行动中去,确立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的现代化评价观念。

6、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但做到补差,而且勤于培优;要全面关心学生成长,不仅要重视智育,而且更重视德育;要尊重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要关爱,而且要在课外更要体现师情;要多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要既做学生的老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7

一、学生分析

三年级有学生38名,其中男生20名,女生18名,年龄大多在9岁。课堂上他们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他们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家庭、学校和社区”、“我在学习中长大”、“我和规则交朋友”、“我的角色与责任”四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安排2-3课时,一册书安排30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目标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儿童期,这一阶段是儿童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他们刚刚进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这一册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对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打基础的教育,是学生由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自然衔接。

本册教材在“我在成长”教育主题统领之下,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和不断扩大的认知范围,用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社会环境三条主线,贯穿个人、家庭、学校、社区(家乡)等四个不同范畴,并使四个范畴形成彼此互动的关系。 因此教材呈现如下特点: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这一内容的体现,帮助学生建立现在社会所要求的消费观念,特别应避免儿童攀比夸富的心理和倾向。

3、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关注同学,关注每一节课,关注父母,关注自己……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和体验,并让他们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对生活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到对周围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三上教材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通过做小记者采访、总结、体验,关注身边的榜样,关注自己的学习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的好学之心。

4、富有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间。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都是本课程的重要资源。此外,本课程的资源还包括:图书(包括教材及教辅)、报刊、图片、地图、图标等文本资源;影视节目、录音、录像、vcd、网络、软件等音像资源;博物馆、教育基地、图书馆、实验室、纪念馆、文化馆、自然和人文景观、各种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3、综合组织多种活动。

情感在活动中萌发,课堂在活动中生成。养成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性情的陶冶是离不开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活动的。活动使一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仿佛嫩芽无声无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动的范例,如编剧本,角色扮演、小记者采访等,然而教学总是处在一种流动的状态,时刻挑战教师的智慧。使活动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学生,使活动更具操作性,及时调控活动进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8

一、情况分析:

 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三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主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的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本教材与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三年级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一致。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生活与消费”,“健康与文明”,“身边的社区生活”三个单元,全书23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13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 学生分析:我们这里三年级的学生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

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二、教学目标: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结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的人格,实现“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

2、让学生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

3、注意培养他用人文化自觉意识,要使中华历史与文化成为少年儿童现代人格之根基,要使他用对本民族有历史与文化产生归属感、认同感。

4、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调查、探索、感受、体验等个体经验的环节,促使他用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自我的人格建构。

三、各课教学目标:

1、我们的合作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合作的快乐,懂得人和人之间需要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2、真正的友谊 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年龄段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的各种活生生的有关友情的事例,引导学生回顾、体验自己所结识的朋友,获得的友谊,逐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为你高兴,与你分担 教学目标: 通过回忆自身经历、体察他人情绪,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理解以及增进彼此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的”。

4、面对欺负和威胁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避免无情的心灵伤害。

往存在着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和能力。

6、抄袭害了谁 教学目标: 通过呈现学生中发生的抄袭事例,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事一件对己、对人、对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7、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教学目标: 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并作出评价;做到为人诚实,表里如一,遵守诺言;收集社会中关于诚信的事例,明白现代社会需要诚实和守信。

8、擦亮眼睛 教学目标: 分析周围生活中的一些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树立从小抵制封建迷信思想的观念,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能够相信科学,宣传科学。

9、逛商场 教学目标: 了解本地的一些商业场所和选购商品的有关常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逛商场时遇上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了解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11、塑料与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弃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12、从一滴水说起 教学目标: 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措施:

1、“教”“学”“做”相结合,讲求实效,引导学生言行一致。

2、积极诱导,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力求严谨生动,用革命先烈、英雄人物及学生的先进事例教育学生。

3、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情动人,做好学生的表率。

4、利用晨会、班会评价学生的行为,给于恰如其分的批评或表扬。

5、积极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通过各项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6、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教育环境灵活把握内容。

7、发挥榜样作用,教学相长,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激发中明白道理。

8、结合家庭和社会教育,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移至社会。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9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共有三个班 ,大部分学生热爱学习,能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自己,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正。在去年的期末检测中,合格率100%,但是,也有少数几个学生,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现在上课爱讲小话,课余时间不够自觉。这学期,将对他们进行自律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 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历史等相关的内容有机融合,设置了综合性学习主题,按单元结构呈现,分五个单元。教材具有综合性、开发性、情感性,形式活泼等特点。每个主题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突出主题间合乎生活逻辑的联系渗透。这样有利于形成社会的整体认识,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协调发展。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面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体现学习活动在时间、空间上的开发性,重视实际生活中现实性、情感性、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教材形式活泼,富有童趣。它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充分运用图画、照片、学生作品等多种形式,并采用对话,富有亲切感。

三、教学要求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1、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生活中要养成文明礼貌关心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关爱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与集体生活。

4、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5、 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6.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关系,了解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7. 初步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8.知道世界 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 和不同 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积极转变观念,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努力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念,去探究。

3、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切感。

4、拓展教学空间,创造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念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5、采用电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单元 我学习,我快乐 3课时

1、 时光老人对我说 1课时

2、我有一把金钥匙 1课时

3、今天我进步了吗 1课时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年级(1)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15人。学生中大部分虽来自农村村队,但经过两年在校的学习生活,95%以上的学生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参加了少先队组织,班上班风好,学风好.在去年的期末考查中,合格率99%.但也有个别学生,比较贪玩,上课时能勉强遵守课堂纪律,课余时间就不能自觉了,本学期得对他们进行自律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结合中高年级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特别是结合本中心校学校各项活动的展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的社会关系的相互联系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4、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5、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课堂内外多种教学活动的展开,让学生在乐、中、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萌动中的矛盾,加以引导、启发,共同探究解决的方法。

3、创设学习情境,这是课堂组织上教师最能也是最难的教学组织形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灵活选用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制造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学生生活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区(村队)小社会和大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附: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三年级品德上册教学计划 篇11

一、指导思想:

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地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别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35人,男18,女17,大多数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很感兴趣,学生对社会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社会常识和社会生活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体验、尝试、调查、讨论等方面,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促进良好的品德形成和社会良好发展,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四、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4 、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五、具体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安排:

本文来源://www.fwry.net/f/1343.html